English

发扬五四的文化批判精神

1999-05-07 来源:光明日报 胡军 我有话说

五四运动过去八十年了。在这八十年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五四运动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目标,现在仍然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这就表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具有的现代价值。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正在从事的现代化事业就是五四运动的历史性延续。

但是,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持的激烈的批判态度却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历史地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其实,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文化大革命”对“封建文化”的否定之间在性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五四运动是一场文化启蒙运动,其批判传统文化是为了确立民主和科学两大理想。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教的批判虽然态度激烈,而且有时也有情绪化的倾向,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批判大体说来是正确的。因为,这种批判集中在儒家的别尊卑、明贵贱的纲常名教的思想上面。陈独秀等人认为,在儒家的纲常名教中只有君父夫的绝对的权利,而臣子妇只有绝对服从的义务,没有丝毫的权利。儒家的这种思想是完全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的。所以,要在中国树立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的思想就必须破除别尊卑、明贵贱的儒家的纲常名教的思想。而这种批判也是得到了新儒家代表人物的认可的。新儒家注重阐发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心性理论而不是纲常名教的思想。陈独秀等人对儒家思想的批判虽然激烈,但是他们也没有完全否定儒家思想,如陈独秀认为,孔子的“非宗教迷信的态度”是应当肯定的,而别尊卑、明贵贱的纲常名教思想在宗法社会中是有其历史的价值的,它只是不适合于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已。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肯定也有否定。应当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基本是正确的。如果一种文化本身是有生命力的话,它必然经得起任何形式的批判;如果它经不起批判而逐渐地消亡,就说明这种文化本身缺乏生命力。考察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得知,哲学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理性的怀疑和批判。当然,现实社会的变动也是促使哲学发生变革的一个因素。但是,在一个同样的社会环境之中却可以同样合理地存在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这就说明社会的变动仅仅是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而且,社会的变动也必定要通过哲学思想本身的批判考察才能促使其本身进步和发展。同样,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清楚地表明,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就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怀疑和批判,任何现实的需要也必定要通过怀疑和批判才能间接地转变为文化发展的动力,而真正直接地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还是理性的怀疑和批判。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我们现在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关系的一个范式,即文化只有得到了真正的怀疑和批判才能有真正的发展和进步,只有经得起理性的严厉的怀疑和批判的文化才是有真正生命力的文化。中国未来文化也只有经过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批判,才有可能真正地建立起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